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下调 企业每年减负70亿
发布时间:2017-09-04 来源:
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价格核定结果。核定后,13家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企业管道运输平均价格比此前下降了15%左右,新核定价格自9月1日起实施。
◆◆ 每年为用气行业企业减负70亿元
据了解,此次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1元,按政府管理价格的非居民用气约700亿立方米测算,每年将直接减轻下游工业、发电、集中供热、出租车,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气行业企业负担70亿元左右。
如果考虑政府管理价格的天然气价格降低,对市场化定价天然气的带动影响,则占国内消费总量80%左右的非居民用气价格都有望降低,降价总额可达160亿元以上,将有效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气价降低也有利于天然气清洁能源推广利用,进而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
◆◆ 天然气市场化价格改革进入新阶段
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属于重要的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其价格一直由政府监管。目前,我国共有跨省管道运输企业13家,拥有长输管道4.5万公里左右,2016年共输送天然气1950亿立方米左右。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统一方法、统一原则、统一标准,对13家企业开展了成本监审,并在此基础上核定了跨省管道运输价格。经过成本监审,共剔除13家企业无效资产185亿元,核减比例7%;核减不应计入定价成本总额46亿元,核减比例16%,核定准许成本242亿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确定了各管道运输企业的准许收益及年度准许总收入,结合各企业管道负荷率水平,核定出各企业的管道运输价格。
在此次价格核定中,不同企业的管道运输价格水平差异明显。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天然气管道运输单位成本和价格受管径和运输气量因素影响较大。一般而言,管道管径越大、运输气量越多,单位成本和价格越低;反之单位成本和价格越高。
“此次价格核定,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价格朝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认为,这是在国家首次对天然气跨省管道运输企业开展成本监审的基础上实行价格核定,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降价,而是使管道运输价格调整机制化,也是价格监管工作在制度化、精细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重要标志。
据了解,国家已经允许所有进入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公开交易的天然气价格完全由市场交易形成。这是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重要尝试,也将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需要说明是,居民用气门站价格自2010年以来一直未作调整,此次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下调后,居民与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仍存在一定价差,因此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总体不作调整。
来源:经济日报